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推动数学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温州市小学数学“教改先锋”高端研修项目组第五次活动在平阳县昆阳镇新城小学隆重举行。
1.课例展示
新城小学苏中巧校长与四年(8)班的学生合作完成《轴对称》教学。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等环节轴对称,巧妙地设计了下对称棋的游戏,突破学生只关注“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的距离”,而忽略了“互相垂直”的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
陈柯柯老师和五年(7)班孩子给我们带来了《鸽巢问题》,以“抽屉原理”的生活化应用为主线,以贴近生活的问题点燃学生好奇心。通过聚焦“将4支笔放入3个笔筒”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渗透“最不利原则”。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和精心设计的练习帮助学生归纳出“鸽巢原理”的核心思想。
吴小姿老师和五年8班孩子合作《度量衡之“量”的演变》。孩子们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量、度、衡”含义。吴老师以猜甲骨文“升”字引入,带领孩子们从现代的容积单位“升、毫升”,穿越到古代认识的容器“龠、合、升、斗、斛”。通过设计“古今交易”的活动,让学生化身古今度量师设计“超级量器”。在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要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了解其度量的本质,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陈亮老师执教课例《小数的初步认识》。他以平阳南麂岛的相关信息为切入点引出小数,结合课前调查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方法。这节课借助长度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意义,依托直观表象与生活经验,建立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完成知识体系的整合建构。
陈舒舒老师执教课例《分数的加减法》,她以“2( )+1( )=3( )”这简洁的素材贯穿整堂课。陈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分数墙”探究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加法,通过对比两类计算的异同,揭示异分母分数加法需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核心原理。课堂中,两道精心设计的选择题巧妙串联整数、小数与分数加减法的本质——即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与递减,实现不同数域运算逻辑的深度勾连。
叶聪聪老师和三年(6)班孩子合作《小数的初步认识》,从生活中的小数引入,引导孩子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法。整节课都以“0.3”为主线贯穿教学。叶老师利用与整数计数单位的勾连,理解要“满十进一”,并拓展到比0.1更小的数,巧妙的打通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张传实老师携手新城小学四年(5)班的学生们,共同呈现了《平移》这一课。张老师以有趣的俄罗斯方块游戏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整堂课紧凑而富有成效,展现了张老师严谨、稳重的教学风格,以及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叶宗树老师与四年(1)班的孩子们一起合作《用字母表示数》。叶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学生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将整个课堂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引导学生由具体的数字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并从简单地用字母表示一个数,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教学步骤清晰,层层递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为学生学习简易方程以及将来学习代数做好铺垫。
2.专题讲座
乐清市晨曦路小学的黄海鸥老师给大家带来《数学文化在小学数课堂中的落地——文化育人实践路径为例》的专题讲座。黄老师从“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必要性、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立体化框架设计、数学文化渗透教学的四大核心策略、小学数学文化课程体系开发:从“校本化”到“特色化””四个方面展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增强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效果,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数学文化成为照亮课堂的光。
方高旦老师带来专题讲座《说出精彩:指向小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课堂变革》,他从研究缘起、研究实践以及研究问题这三个维度出发,全面且系统地阐述了鳌江小学三“说”六会课堂变革的探索历程。讲座中,方老师以“学习品质提升”为核心线索,首先剖析研究缘起,结合当下课堂教学中“输入与输出失衡”的痛点,提出以“说”为突破口的变革逻辑。继而深入研究实践板块,他通过列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课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巧妙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学进去”“说出来”,以输出有力地倒逼输入,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金海跃老师开展《关于小学数学“关系量”教学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活动中,金海跃围绕“关系量”进行全景梳理,深入探究基于“相差”的教材溯源,并介绍强化“标准”的进阶设计思路。现场教师认真聆听,积极思考。此次分享为小学数学教学在“关系量”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与实践方向,让与会教师深入理解教的内容,把课上得更扎实、更到位,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3.专家引领
福建小学数学教研员罗鸣亮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拓展)》由一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导入。以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任务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触发探索和思考。罗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3次思考过程,在小组内不能形成共识下,面向全班说理,寻求新的突破。
后续,罗鸣亮老师做《新课标如何在课堂落地---从“喂食”到“觅食”》的专题讲座,以演唱会的思考引入,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对新课标如何在课堂落地做出诠释。罗老师提出课堂应回归教育本质,不要因为求新求变轻易改变教材,应尊重教材,把课堂还给孩子,也能把课上好。课中要精简任务数量,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带领孩子们研究、讨论,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温州市小学数学师训员王炜对《平移》及《用字母表示数》进行细致入微的点评。王炜老师认为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落地实施,需将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课堂上的有效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目标能够精准达成。同时,围绕“生问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王炜老师着重强调,要妥善处理好教师干预的时机。教师既不能过度干预,限制学生自主思考与提问的空间,又要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偏离学习目标等关键节点,适时给予引导与帮助,以保障课堂教学在活跃有序的氛围中高效推进。此次点评为高端班学员优化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方向。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兰衍局老主持圆桌辩课,宛如一场知识与智慧交融的盛会,将活动推向高潮。上课的老师们针对兰老师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回答。老师们不仅分享了设计的基本意图,还深入剖析了教学设计背后的思考与逻辑,让在场的每一位参与者对教学理念与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初审:薛埔渊
复审:胡洁
终审:王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