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双新”政策,推动数字化教学深入实施,12月4日下午,主题为“单元整体规划下促进理解与创意的数字化实践——上海市小学艺术(美术)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在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以下简称“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织,嘉定区、金山区、浦东新区三区三校教研团队联合进行,展示各区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工艺课程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经验。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冰清、上海市小学艺术(美术)教研员徐敏、全市各区小学艺术(美术)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代表等近3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小学艺术(美术)教研员戴春莉主持。
教师们在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美术馆内外”课程小小讲解员们的导览下,首先走进北水湾美术馆参观“行写疁城,专之弥坚——嘉定区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培训速写成果展”。
该画展作品描绘了古镇风采。这是一次将专业技能应用于“双新”实践的尝试。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嘉定古镇的历史沉淀,又能看到新时代的气息,画作不仅再现了嘉定古镇风貌,更是老师们内心情感的抒发。
课堂教学展示
教学1 四年级“威武的门神”
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教师李卉执教四年级“威武的门神”一课。她运用数字化技术“词云”,将学生们对门神的描述和感受转化为直观的词云图,形象揭示了门神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教学中,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利用数字化互动学习单引导学生分主题、分小组深入探讨,交流“威武”门神在动态造型、表情、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归纳夸张与装饰的表现方法。在了解特点和造型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数字化学习方式和传统手段相融合,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民间工艺的艺术魅力,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现代门神”保家卫国的引申含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2 五年级“感受民间艺术”
单元规划和视频教学
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姚家栋向大家展示了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感受民间艺术”的单元规划和视频教学“京剧盔头”。金山区教研团队对教材中的单元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性重构,姚家栋引导学生从京剧盔头入手,将美术学习与京剧观赏经验相结合,较为深入地了解盔头的结构、材质与特征,理解京剧表演中传统工艺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感受先人智慧与精益求精的匠人态度。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软件工具设计人机互动学件,促使学生合作学习,支持个性化体验,促进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微报告
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校长陈芳作主题为“单元整体规划下,数字化桥梁联通理解与创意彼岸”的微报告。她围绕“感受民间工艺”单元,聚焦教学设计实施、学生学习建构、工艺课程育人价值的系统思考,强调单元整体规划的“三性”设计思维;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和促进学生理解与创意的具体操作,进行了实例阐释;对情境创设与互动体验、数据分析与作品解读、增进交互与协作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探索性思考,突出了数字技术为传承中国民间艺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赋能的作用。
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教师谢灵冰作主题为“利用助手辅助教学,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微报告。她以小学四年级美术课程中的“用皮影说成语”为例,介绍了采用四角课堂的组织方式,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问题与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区域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个性化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学习效率。教师运用“三个助手”平台设计学习资源与学件,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思考—总结—实践”的操作平台。结合小助手功能,解决了教学单一性的问题,实现了从“师生共同研究”到“学生间相互研究”的转变,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专家点评
徐敏对本次教研活动的背景、活动主题及主旨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现场展示的课堂教学和微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
她指出,此次活动主要展示了上海市小学艺术(美术)教师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立场,运用“三个助手”及其他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教研团队以数字资源开发应用形成的数据和学习成果作为教学改进的循证,开展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教学内容优化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实践探索。工艺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任务,教师需要在单元整体规划中,研究工艺课程育人价值,结合不同工艺类型的独特要素,把握课程目标与主要内容;在数字化资源支持下,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设计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科思维的人机互动活动;结合校情学情,设计情境与任务,并将之合理关联内容与学习需求,设计针对性的,将班级学习与小组学习、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保障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从活动的课堂与报告中可以发现,教师们能合理设计学件,组织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造型特征、色彩特点、材料应用、特殊工艺、工艺流程等具象化要素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交流,来感受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隐含的内涵、美好的愿景、先人的智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进而从工艺的角度促进学生理解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而有深度的理解是学生后续进行创意表现的基础。
她提出,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需深入理解学科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持续探索艺术(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在深度学习过程中促进素养的形成。
本次主题活动不仅展示了上海市小学艺术(美术)教育在新理念引导下的创新实践,也为广大艺术(美术)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教师的精彩分享与展示,参与者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学习在艺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潜力,以及如何有效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文化自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应继续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艺术(美术)教育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