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研

重庆市渝中区|数学|渝中首届“教研月” ‖ 聚焦学科实践 培养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学科专场研讨活动

来源:重庆市渝中教研
2024.12.1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依据《渝中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具体要求,积极探索区域教研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渝中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于11月18日至12月18日开展首届“教研月”系列活动,本次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教研的展示交流,发挥教研的专业引领作用,区域推进“共生课堂”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课改胜任能力,从而推动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为切实发挥教研专业引领作用,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推动教师专业成长,11月28日,渝中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首届“教研月”活动小学数学专场在天地人和街小学举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副主任周小川,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周刘波,天地人和街小学校长廖星军、副校长金岚莅临现场。渝中区小学数学教研员王红梅老师、何袁静老师参加活动。活动由渝中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人民小学王邦林老师主持。

 

课例展示

课例

《可能性的大小》

执教人

何袁静(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

何老师从挑边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挑边器来决定比赛场地”。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顺势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可能性的大小”。

何老师巧妙运用实验教学法,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从大胆猜想到自主设计、讨论完善实验步骤,最后进行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在一步步的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何老师将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充分贯彻整堂课,用模拟硬币投掷的小软件统计学生实验结果,形成条形统计图,直观地呈现出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大量数据的规律性。最后,何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可能性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大数据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主题分享

教研员王红梅老师带来题为《学科实践的区域性解读》的专题分享。学科实践作为新一代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全过程学习。王老师指出,学科实践的核心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用合理的方法建构知识,从而深入感悟知识的本质。王老师还介绍了学科实践的一种重要实践形态——学科项目学习。学科项目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学科性、整合性、创新性、工具性、亲历性、结构性等六大特性。基于这样的学科特性,王老师号召老师们在教学中“引发真冲突-解决真问题-引发真反思-见证真改变”。王老师的分享让老师们对数学学科实践有了新的认识。

望龙门小学校数学教导副主任陈瑜以《让学生思维可见 让学习真实发生——以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实践为例》为题进行分享。陈主任从“初识、尝试、深耕、感悟”这四个方面介绍了实践的全过程。为了实现学科实践的常态化,陈主任深研课堂,始终用自身的行动践行学科实践,实现了从任务单、课堂本到学习本的转变。

渝中区邹容小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丽娜以《践行“做”中学——二年级实践作业为例》为题进行分享。陈主任基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整体设计实践作业,从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板块中选择适合的学科实践主题,如数“漫”暑假、我的暑假发现日记、带着数学“逛”超市等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两位老师的经验分享让老师们真正领悟了如何做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专家引领

周小川主任为老师们带来了题为《突出数学本质 重视思维过程 发展核心素养》的讲座。她从新教材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的变化、教材编写思路以及各领域的主要变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新教材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个领域的编写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在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上,新教材增加了复习与关联单元,以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引导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周主任强调,教材改革旨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她呼吁所有教师共同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去探索和奋斗,确保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周主任以深刻的理论剖析和切实可行的实操建议,为教师们指明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向,极大地拓宽了教师们的教学视野。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教育盛宴,更为老师们带来了新方法、新理念、新方向。老师们将继续深耕细作,以实践为笔、素养为墨,精心描绘小学数学教育的新画卷。